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2009-07-10 09:57:14
浏览量: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20世纪70年代才崛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虽然历史很短,但发展速猛,对医学影响极大。正如有的专业人士认为,微生态学为医学领域带来一系列的观念革命,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尤其是微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古老的中医药学极为相似,一脉相通;这是现代医学,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人们不仅要想,为什么一门只有20多年的新兴起的微生态学和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一拍即合呢?随着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逐渐深入,二者的关系会日趋明确,中医药微生态学这门中西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1 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理论探讨
中医学是祖国的瑰宝,博大精深,奥秘无穷,以天、地、人为整体,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病因等,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涵着许多微生态学观念及理论观点。
1.1 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微生态学的生物与内外环境统一论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核心观点。中医学一开始就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入到医学,确立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指导思想”,用这种思想来研究和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相应改变。《灵柩·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也”。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论是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微生态学认为,人体不仅仅是一个有机的生物整体,而且也是地球上生态系中的重要成员,在生物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人类只有在生态系的统一能量、物质及信息运转中才能生存繁衍。因此,人体不仅与自然、社会的外环境息息相关,而且与内环境也必须相互统一,才能健康发育成长。可见,中医这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微生态学的生物与环境统一论极其相似。
1.2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与微生态学的平衡与失调论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阴阳是构成人体的生态因子,机体内阴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免疫拮抗等功能活动中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即谓“阴平阳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贯·阴阳论》曰:“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若阴阳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理论是微生态学中的核心问题。微生态学认为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其所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由物质、能量、基因流动的动态平衡,即谓微生态平衡理论。微生态平衡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个生理性组合是宿主健康的基础。这个平衡因某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一旦被打破,即可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即谓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是可逆的,转化的条件是环境。由此不难看出中医的阴阳学说与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理论极其相似。
1.3 中医的脏象学说与微生态学的微生态系统论
中医的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与机体各器官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学说。根据“藏之于内,必观之于外”的理论,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的方法,来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行辨证施治。
微生态学的微生态系统理论在微生态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有人把微生态学定义为,是研究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所谓微生态系统,即是由微生物及其所栖居的宿主和环境所构成的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现已知人体肠腔、口腔、鼻腔、眼、肺、阴道及皮肤均栖居着大量正常微生物,形成庞大的微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对人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拮抗等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保护着机体的健康。当因受到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激素、同位素照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正常菌群即会发生紊乱,从而导致栖居的器官发生病理改变,出现外在的临床表现。如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舌部上、下、左、右生态位的不同,栖居的正常菌群也不同,因此所形成的舌象颜色各异。当因疾病使舌部正常菌群发生改变时,舌象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检查舌象即知晓是否发生了菌群失调所导致的疾病。这也正是中医观察舌胎变化诊断疾病的科学道理。由此可见中医的脏象学说与微生态学的微生态系统理论具有相似之处。
1 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理论探讨
中医学是祖国的瑰宝,博大精深,奥秘无穷,以天、地、人为整体,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病因等,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涵着许多微生态学观念及理论观点。
1.1 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微生态学的生物与内外环境统一论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核心观点。中医学一开始就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入到医学,确立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指导思想”,用这种思想来研究和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相应改变。《灵柩·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也”。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论是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微生态学认为,人体不仅仅是一个有机的生物整体,而且也是地球上生态系中的重要成员,在生物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人类只有在生态系的统一能量、物质及信息运转中才能生存繁衍。因此,人体不仅与自然、社会的外环境息息相关,而且与内环境也必须相互统一,才能健康发育成长。可见,中医这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微生态学的生物与环境统一论极其相似。
1.2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与微生态学的平衡与失调论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阴阳是构成人体的生态因子,机体内阴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免疫拮抗等功能活动中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即谓“阴平阳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贯·阴阳论》曰:“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若阴阳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理论是微生态学中的核心问题。微生态学认为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其所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由物质、能量、基因流动的动态平衡,即谓微生态平衡理论。微生态平衡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个生理性组合是宿主健康的基础。这个平衡因某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一旦被打破,即可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即谓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是可逆的,转化的条件是环境。由此不难看出中医的阴阳学说与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理论极其相似。
1.3 中医的脏象学说与微生态学的微生态系统论
中医的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与机体各器官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学说。根据“藏之于内,必观之于外”的理论,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的方法,来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行辨证施治。
微生态学的微生态系统理论在微生态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有人把微生态学定义为,是研究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所谓微生态系统,即是由微生物及其所栖居的宿主和环境所构成的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现已知人体肠腔、口腔、鼻腔、眼、肺、阴道及皮肤均栖居着大量正常微生物,形成庞大的微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对人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拮抗等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保护着机体的健康。当因受到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激素、同位素照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正常菌群即会发生紊乱,从而导致栖居的器官发生病理改变,出现外在的临床表现。如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舌部上、下、左、右生态位的不同,栖居的正常菌群也不同,因此所形成的舌象颜色各异。当因疾病使舌部正常菌群发生改变时,舌象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检查舌象即知晓是否发生了菌群失调所导致的疾病。这也正是中医观察舌胎变化诊断疾病的科学道理。由此可见中医的脏象学说与微生态学的微生态系统理论具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