奘灵品牌
联系电话

如何正确刷牙

2009-07-09 10:18:22 浏览量:
  “洗牙”医学上称为“洁治或洁牙”,“洁”是指去掉牙面上的菌斑、色素、牙垢和牙石,“治”是能起到治牙周疾病的作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齿为先”,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牙齿,当吃各种食物后,就会在牙面上留下食物的残渣,嗜好烟茶的人还会在牙面上形成烟垢、茶渍,单靠每天早晚刷牙是很难清除干净的,即使认真刷牙还是有一些地方刷不到,何况有些人没有较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久而久之这些食物的残渣加上唾液中钙、磷等矿物质的沉积就形成了牙结石。根据医学统计,在我国约有60%至70%的人口腔内存有不同程度的牙垢和牙石,它又是引起牙龈炎、牙龈出血和口腔异味的主要原因。牙龈长期水肿、出血,不及时治会引起牙周病,使牙槽骨破坏吸收,导致牙齿松动、脱落。所谓的“老掉牙”多由牙周病引起。

  在发达国家,洗牙已成为很普及的常规口腔保健。洗牙时,如果发现牙周病,牙医还会及时进行专业。“洗牙”不但可以维护口腔卫生,还可以通过去除牙齿表面的污物,使牙齿恢复自然本色。“洗牙”不仅有美白牙齿、消除口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预防牙周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医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主要的致病菌,以往认为它只定居于胃内,近来发现口腔也是幽门螺旋杆菌生存的较好环境,它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进入口腔后,首先定居于牙菌斑中,导致慢性牙周炎,因此,定期洗牙,及时清除牙菌斑,使幽门螺旋杆菌在口腔中无立足之地,既有利于慢性牙周炎的防治,也有利于阻断幽门螺旋杆菌进入胃内,从而降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的发病率。

  洗牙虽然能使牙齿洁白健康,能给人增加美丽,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洗的,对于某些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应该分个轻重缓急。洗牙可引起出血,所以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牙龈部恶性肿瘤等,必须慎重选择洗牙。不仅要在全身性疾病稳定的时期,还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对肝炎活动期、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病情,再者也是为了避免传染他人。而且对这类患者的器械还需做特殊的消毒处理,以防引起交叉感染。

  有人洗牙后,牙缝感觉比以前大了,这是因为他们的牙石较多,感觉不到有牙缝,因为肿胀的牙龈和牙石把牙缝都给充满了,当去除牙石后,牙龈肿胀也消退了,本来存在的牙缝就暴露出来了,绝不是因为洗牙造成的牙缝变大。还有的人洗牙后,牙齿对冷热酸甜过敏的现象相当明显,这是因为洗牙前已存在牙龈退缩较重的牙石附着在牙齿颈部与牙龈交界处,对冷热酸甜起到了阻挡和缓和作用,当牙石去除干净后,牙齿颈部暴露,当牙齿遇到刺激后就出现了敏感症状。故洗牙后应该注意避免食用过冷、过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症状可慢慢缓解。